發(fā)現(xiàn)歷史
含鋯的天然硅酸鹽ZrSiO4稱為鋯石[1] (Zircon)或風(fēng)信子石(hyacinth)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,具有從橙到紅的各種美麗的顏色,自古以來被認(rèn)為是寶石,據(jù)說Zircon一詞來自阿拉伯文Zarqūn,是朱砂,又說是來自波斯文Zargun,是金色,hyacinth則來自希臘文的“百合花”一詞,印度洋中的島國斯里蘭卡盛產(chǎn)鋯石。包含鋯的寶石作為鋯石的形式在古代就已知了。[1]
1789年德國人M.H.Klaproth對鋯石進行研究時發(fā)現(xiàn),將它與氫氧化鈉共熔,用鹽酸溶解冷卻物,在溶液中添加碳酸鉀,沉淀,過濾并清洗沉淀物,再將沉淀物與硫酸共煮,然后濾去硅的氧化物,在濾液中檢查鈣、鎂、鋁的氧化物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,在溶液中添加碳酸鉀后出現(xiàn)沉淀,這個沉淀物不像氧化鋁那樣溶于堿液,也不像鎂的氧化物那樣和酸作用,Klaproth認(rèn)為這個沉淀物和以前所知的氧化物都不一樣,是由Zirkonerde(鋯土,德文)構(gòu)成的,不久,法國化學(xué)家de Morueau和Vauquelin兩人都證實M.H.Klaproth的分析是正確的,該元素拉丁名為Zirconium,符號認(rèn)為Zr,中國譯成鋯。
1808年,英國的H.Davy利用電流分解鋯的化合物,沒有成功,1824年瑞典的J.J.Berzelius首
純金屬鋯
先用鉀還原K2ZrF6時制得金屬鋯,但不夠純,反應(yīng)式為:K2ZrF6+4K=Zr+6KF,該反應(yīng)也可用Na作還原劑,直到1914年,荷蘭一家金屬白熱電燈制造廠的兩位研究人員Lely和Ham bruger用無水四氯化鋯和過量金屬鈉同盛入一空球中,利用電流加熱500℃,取得了純金屬鋯。
完全純凈的鋯在1925年才被荷蘭化學(xué)家Anton Eduard van Arkel和Jan Hendrik de Boer,由分解四碘化鋯(ZrI4)制取?,F(xiàn)在這種金屬由鎂加熱四氯化鋯來大量生產(chǎn)。(鋯粉)